2025/07/03 著作權copyright©️  金銳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 

20256月,全球AI龍頭OpenAI與蘋果前設計總監Jony Ive攜手打造新創公司「io」,原本備受市場期待,卻因捲入與新創公司「iyO」的商標爭議,被迫全面撤下與「io」相關的宣傳內容。此一案例不僅突顯企業品牌整合時潛藏的法律風險,也為國內外企業敲響商標策略的警鐘。
 

iovsiyO」:商標爭議的關鍵點

根據外媒《The Verge》與《Business Insider》報導,OpenAI在宣布與「io」合作並砸下65億美元投資後,遭AI助聽設備公司「iyO」提起商標訴訟。iyO來自Google研發實驗室Moonshot Factory,主打產品為AI耳機「iyO One」,主張「io」的品牌名稱與其註冊商標過於近似,足以造成消費者混淆。

此案若依據《台灣商標法》第30條第1項第10款及第11款進行對比,可發現爭議關鍵落在於是否有混淆誤認之虞,或是否減損既有商標的識別性與商譽。
 

品牌命名與商標檢索,企業和品牌必備的前置作業

許多企業和品牌在策略合作或發行時,僅聚焦於技術整合與營收預估,卻忽略品牌名稱的法律保護。根據台灣智慧財產局規定,申請商標註冊前,應先進行「相似商標檢索」與「識別性分析」,以避免後續遭異議、評定或侵權訴訟。

本案若進一步比對台灣實務案例,如「徐泰山火鍋」案,法院明確認定使用近似於著名商標「泰山」將構成識別性減損與商譽侵害,並要求營業名稱變更與賠償責任。此與OpenAI案形成對照,說明即使是大型企業,在商標法律面上也難以豁免。
 

台灣企業如何避免相同風險?

1. 合作前進行商標盡職調查:

針對合作方的品牌名、LOGO及設計元素,需確認是否取得商標權,如未取得商標權則需進行商標申請,檢索是否與他人商品/服務相同或近似。

2. 成立新品牌時進行商標申請前檢索:

#要做行銷先請商標!成立新品牌時應審慎處理品牌名與宣傳,在未取得商標權前過早宣傳,容易遭他人搶註冊或侵權他人品牌等風險。

3. 善用聲明不專用策略保留識別要素:

如品牌需搭配通用詞彙,應適時聲明不專用,避免商標識別性爭議。
 

結語:商標不分大小企業,品牌策略要法律先行

OpenAIiyO的商標爭議再次證明,在AI裝置這種跨界整合頻繁的產業中,商標問題不僅關係行銷與品牌資產,更可能成為併購合作的潛在破口。建議企業在展開新合作、新產品命名前,應優先諮詢專業商標代理人,並建立完整的商標風險評估流程。

如需協助商標檢索、命名風險評估或涉外商標保護,歡迎洽詢【金銳國際專利商標聯合事務所】,我們提供專業且符合法規的商標整合服務。